2021年11月,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全省第一批低(零)碳鄉鎮(街道)、村(社區)及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創建名單,點擊回顧。在創建過程中,各試點單位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形成一批典型案例,發揮良好示范效應。“浙江生態環境”公眾號推出“‘碳’索之路”專欄,介紹各地低(零)碳試點經驗做法,供大家學習借鑒。
“零碳”理念入村規
探索村級尺度碳家底管理的
百丈模式
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地處杭州西北部山區,總面積60.4平方公里。近年來,百丈鎮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探索村級尺度碳家底管理的百丈模式,圍繞如何把村級尺度碳排放和碳匯這兩項“家底”做實做細,進而形成一套全面、系統的低碳建設和管理體系。
良好的碳達峰碳中和基礎
百丈鎮不僅森林碳匯能力強,而且具備提前實現碳中和的條件。該鎮森林覆蓋率達86.6%,現有竹林5.5萬畝,林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4.9%。經初步測算,2020年,百丈鎮二氧化碳排約為3.18萬噸,現有的森林固碳能力加上科學的降排舉措,可以幫助全鎮提前實現碳中和。經浙江農林大學設計的方法學測算,百丈鎮半山村在實現碳中和的基礎上,已有400噸碳匯盈余。
一“第一” 四“先行”
一個第一:
在全國首創村級尺度碳排放碳匯測算。深化與浙江農林大學校地合作,在半山村全國率先開展村級尺度碳排放碳匯測算,相關做法被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國家和省市20多家媒體所報道,其經驗成果正在其他村推廣。
四個先行:
第一是在村級層面探索建立村級網格化碳管理模式,積極探索村級尺度低碳管理組織體系;
第二是聯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建設“人人3小時”公益公社,打造低碳生活理念輸出地;
第三是以竹子為主題圍繞“兩山”轉化發展低碳經濟,形成農林、竹加工、文創、節慶(杜鵑花節)等多元化、特色化的竹主題綠色產業體系;
第四是以“研學團建實踐地”為目標全力推進全域低碳景區建設。
四大舉措
一是制定“1+1+N”任務指標。即:建立1個碳管理監測和管理的可視化系統(“碳富百丈”駕駛艙),探索建立1套村級低碳管理標準和建設指南,打造裝配式農居、全域綜合能源托管、竹制品碳足跡碳匯標簽等N個特色場景。
二是通過促進林業資源增匯、開發生態產品價值、落實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體制,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并探索碳匯指標交易。
三是通過推動農業減排、全面加強工業能耗“雙控”管理、提升產業科技創新水平等加快實現零碳經濟發展模式。
四是優化居民能源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著力培育綠色低碳理念等全面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