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治理理念滯后,缺少治理重點
把污水處理單一理解為收集,認為污水收集起來了就是治理了,沒有明確的治理重點和治理目的。有的農村居住分散,幾戶組成一個村莊,星星點點遍布在一個鄉鎮;有的戶數雖在,但人員稀少,幾十戶的家庭只有幾十人甚至十幾人。村居現狀與人口居住實際決定了污水產生數量少,污水類型單一,有的家庭洗滌、廚房、沖廁等,一天只能產生兩三桶污水,卻被要求通過管道運送到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污水處理站。理念滯后思想落后,更談不上因村施策、重點突出。勞民傷財,群眾有意見。
二
治理模式單一,評判標準單一
三
建設標準低,基礎設施落后
四
暑維困難,成了負擔
一方面,不少臨時抱佛腳建造的污水處理站,由于設施與處理量不匹配,要么收集不到污水不必要運行,要么處理能力達不到無法運行。另一方面,建好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基本上大都是村鎮負責管理維護,由于設施落后和處理成本費用高昂,很多村鎮無力負擔日常維護及運營費用,加上運維周期長、運維成本高,村鎮又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設備,管理和監管存在漏洞,設施很容易損壞或失效,被擱置或基本閑置現象普遍,不少鄉鎮平時僅用作上級檢查展示使用,負責維護管理的干部為了應對檢查,想盡辦法制假造假各項數據,不僅疲憊不堪,而且助長催生形式主義和不正之風。
治理農村污水首先要知彼知己,然后再考慮對癥下藥。要準確把握農村污水的自身特點和排放特點進行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成分復雜,大多污染物含量都很高,這些污染物不僅危害人體健康,還會對環境造成危害。要了解農村污水的排放特點,明確是因為農村的地形和居住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村污水分散在不同的區域和農戶中,呈現始終處于在排放分散型狀態,收集和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不能脫離這種分散的排放方式。要善于運用好各類有特點的技術進行治理。由于農村污水排放分散和污染物含量高,導致其處理難度較大,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難以適應農村的環境條件。要結合農村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資源狀況等自然因素,農村的人口規模、居住分布、生活習慣、經濟水平、文化程度等社會因素,農村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質、變化規律、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技術因素,采用適合農村特點的技術和設備。要找準當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短板進行治理,比如尚未健全的管理法規和制度體系,還不完善的管理監督及考核機制,以及運行管理工作不平衡、公眾參與度不高、對社會的宣傳方面還有待于加強等,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村污水處理的發展,給農村污水處理的進行帶來了困難,必須要把好脈問好診破好局,尋求選擇和解決適用于農村的最佳污水處理模式。
農戶居住不集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區域生態環境脆弱等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難題。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善于運用多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方法,哪種方法管用、哪種方法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哪種方法受到百姓歡迎就用哪種方法。要針對不同區域的不同問題,科學選定治理模式:居住較為集中、環境要求較高的地區,采用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輻射帶動周邊村模式;不具備條件的人口集聚村莊,采取單村或多村合建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處理有余量的企事業單位,主動承接周邊農村生活污水;具備條件的村莊就近采取收集轉運;居住分散地區探索采用生態處理技術,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方法,對農村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無機物、微生物、營養鹽等污染物進行去除或轉化,通過預處理、生物處理和后處理使污水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達到可以用于農業灌溉、景觀用水、生態用水等目的。比如,厭氧+生態種植組合工藝農村污水處理就有這自己獨特的優勢。通過調節池、厭氧池、生態塘組合,廢水通過自然流動,經過生物處理使廢水處理達標。運營成本低、人力消耗低。出創新治理
一直以來,農村污水處理存在著“一條路走到黑”的“建站處理”固有模式,無論是咫尺為鄰還是路遠迢迢,都要鋪管、轉運、收納匯總,既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區位條件、人口密集程度,也沒有顧及污水產生規模、排放去向和人居環境改善需求,投資大、效益低,運營成本高、管理維護難,有的收集不到水也要運行,甚至出現在進水口“倒糞”造污現象,形式主義、弄虛作假一度在基層流行。要堅持“一次建設、長效運行”的治理模式和以“可持續治理方案”為主的治理思路,拓寬治理渠道,創新治理辦法。要立足“農村、農民、農業、農田”,針對廣大農村點源污染排放分散、隨機性強、水量較小,建設管網難收集、費用高等特點,創造性地開展農村污染資源化利用治理,推動農村污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與美麗鄉村建設景觀打造相結合,針對性地探索生態法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并形成以生態修復、變“污水”為“肥水”還田、澆地的新模式。要善于使用生態農業和生態廁所等環保技術來處理農村的污水,在農村居民生活污水產生的源頭上進行就地處理和循環利用,滿足農民需求,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推動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