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公布了第一批低碳鄉培育試點村名單,臨安區太湖源鎮指南村成功入選。
指南村位于浙江臨安東天目山麓,太湖源頭的南苕溪之濱,被譽為華東地區最美古村落之一。全村總面積7.86平方公里,總人口670人。近年來,指南村一直在努力打造“低碳”村莊,推進綠色發展。
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環境研究所聯合商達院士工作站通過產學研,將農村污水治理與星級生態農場建設相融合,在臨安指南村建立了5.0生態價值化治理模式,助力指南村“低碳”村莊建設。
農村治水立標桿
指南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是農村治水的全國標桿,也是全國首個資源循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日處理量達到200噸。目前,指南村農村生活污水實現100%納管,建有6座污水處理終端,日處理污水能力達640噸,農村生活污水終端監管系統已建設完成。
指南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
指南村通過水肥一體化的做法,將治污、灌溉、施肥融為一體,按照生態農場國家標準“污染不出邊界”的原則,以資源化利用的方式實現氮磷回收。污水經過預處理后進入智能灌溉系統,用于450畝生態農場的生產,每年回用節水約15萬噸,相當于回收了8噸優質有機氮磷肥,實現了水的氮磷循環。
產業循環走前列
指南村在“綠色零碳設施--生態化微循環”工作上先行先試。通過“灌溉回用、中水回用”的水循環,“有機質資源化、碳匯林建設”的碳循環,以及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最終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化的產業循環方面進行探索。
指南村生態農場
碳匯建設樹新風
指南村總面積7.86平方公里,村域內有大片的森林,植被良好,有較大面積的天然次生植被,山林面積11500畝,其中省級生態公里林6850畝,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依托浙江農林大學周國模教授團隊碳匯學科的優勢,指南村2000多畝的竹林被開發成為碳匯林,每年碳增匯1000噸。通過以上方式,每年降碳增匯1260噸,實現了碳的循環。
太陽能路燈
未來,指南村還將圍繞發展太陽能光伏、推廣生態循環農業、壯大綠色低碳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低碳教育網絡五大建設領域謀劃9大低碳項目,通過三年努力,最終完成零碳村的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