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在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廣東省省長 王偉中做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廣東省大力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格落實“三區三線”,深入實施河湖長制、林長制,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加快從“綠起來”向“美起來”轉變。突出林分優化、林相改善,超額完成林分優化提升、森林撫育提升“兩個200萬畝”任務,新建成森林鄉村104個、碧道1064公里,累計開放城市綠地5.4萬畝,“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優美環境加快形成。
緊盯源頭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PM2.5平均濃度為21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4.8%,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1.9%、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面消除,新建城鎮污水管網超8000公里,新增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4100噸,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連續3年獲優秀等次。
完善產品碳足跡標準體系,廣州、深圳和肇慶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額穩居全國區域碳市場首位,綠色貸款余額超過3萬億元、兩年翻了一番。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在湛江寶鋼點火投產,同等規模鐵水產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萬噸以上,標志著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新突破。開工建設陸豐核電6號機組和肇慶浪江、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項目,惠州太平嶺核電二期獲批核準,全省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62.6%。南粵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2024年,廣東省需要抓好農村廁所、垃圾處理和生活污水“三大革命”,以超常規力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村施策選擇治理模式,力爭年底前治理率超75%。實施鄉村補短板工程,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完成農村公路新改建工程超500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舊橋梁240座,推動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率提升至87%,讓父老鄉親喝上“放心水”。
2024年,廣東省將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構建廣東全域綠美大格局。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深入開展林分優化、林相改善,實施林分優化提升2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0萬畝,系統謀劃北部沿南嶺、南部沿海、中部沿江區域造林綠化格局。持續推進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提升縣鎮村綠化水平,抓好綠美城市公園建設,優化生態廊道、綠道、碧道、古驛道,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設一批村莊公園、山地公園、郊野公園。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和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打造綠美碧帶,建設幸福河湖。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探索新舊采礦用地掛鉤制度。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引導全民參與植樹造林、愛林護林,充分利用“四旁”、“五邊”,因地制宜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拆違還綠,打造推窗見綠、行路成蔭、四時常綠、處處皆綠的美麗家園,讓群眾身邊綠起來、美起來。
著力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全面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狠抓臭氧治理,強化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打好“車、油、路、港”協同治理組合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深入實施碧水攻堅行動,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開展干支流協同治理、水塘河道清淤,確保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穩定在90%以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促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規范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深化塑料污染治理,完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和新污染物治理,建設全省域“無廢城市”。
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圍繞能源、工業等重點領域穩步實施碳達峰行動,布局發展一批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推進國家碳計量中心建設。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碳足跡試點,擴大碳排放交易與綠電交易規模。推廣節能技術裝備,開展用水權、排污權等交易,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全力消化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扎實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大力發展節水產業,推動綠色水經濟蓬勃發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激勵政策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創新。
我們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作為百年大計推進,守護好南粵大地的一草一木、萬水千山,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讓綠色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