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環(huán)境研究所鄭展望教授團隊在環(huán)境微生物EEM菌種資源研發(fā)與應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研究論文形式發(fā)表在高水平SCI TOP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5.2),題為 “New insight into the metabolic mechanism of a novel lipid-utilizing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um capable of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grease through transcriptome analysis”。
餐廚含油廢水中的脂肪、油和油脂(Fat, oil, and grease from kitchen waste , KFOG)如何妥善處置正在全球范圍內引起關注。含油廢水中的KFOG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脂溶性烴,是造成含油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高的主要原因,現已成為水中不可忽視的污染物。水中過量的KFOG會抑制細菌的生長、脂質利用效率和脫氮能力,并且難以高效處理。近年來,利用廢棄物做碳源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但是關于細菌利用KFOG作為碳源進行生長和脫氮的報道幾乎沒有,這也限制了這種廢棄物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利用。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團隊分離并鑒定了一株具有油脂利用和高效脫氮能力的假單胞菌CYCN-C。菌株CYCN-C以KFOG為唯一碳源,TN的去除率可以達到73.5%。并且利用轉錄組技術分析了菌株CYCN-C分別以KFOG和乙酸鈉為碳源時的基因表達情況。結果顯示,KFOG組中部分基因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其中包括參與碳代謝的細胞色素o泛醇氧化酶(cyo)、碳儲存調節(jié)蛋白基因(CsrA)、聚羥基烷酸酯(PHAs)和延胡索酸酶(FumC)基因分別上調6.9倍、0.7倍、26.0倍和19.0倍,參與氮代謝的硝酸還原酶(nar)和亞硝酸鹽還原酶(nirB、nirD)基因分別上調115倍、30倍和49倍,參與脂質代謝途徑的脂肪酶(lipA、lipB)、甘油-3-磷酸脫氫酶(glpD)和甘油激酶(glpK)基因分別上調0.6倍、0.4倍、21.5倍和1.3倍。本研究驗證了廢棄油脂作為碳源的可行性,并為該細菌利用廢棄油脂和脫氮的代謝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