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青山產業評論 ,作者青山研究院
環保行業黃金十年的終結
作者|青山研究院
導語:需求轉變開啟環保行業下一個十年。
今年以來,不少讀者前來青山研究院交流環保行業的發展和走向,線上線下的小型研討會開展了二十余場。在上周的團隊內部例會上,大家提議在年中這個節骨眼上,把上半年的調研與研討成果做一些階段性的梳理和發布。當前環保行業的狀態的確不太好,甚至可以用糟糕來形容。單就現象而言,環保行業的傳統業務在急劇縮減,不管是龍頭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國央企還是民企,都在面臨這種情況。2022 年環保板塊上市公司業績整體下滑 14%。2023 年剛剛過半,“史上最慘”的呼號已經繃不住了。以一季度環保上市公司為例,有半數企業業績負增長。分析現狀和思考未來,要抓住關鍵要素,對于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環保行業,“政策出臺帶來市場增長”、“國企進場帶來結構變革”之類的邏輯和角度在逐漸過時,接下來主導行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是環保需求和供給的變革。環保行業的需求端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環保企業作為供給端又該如何應變?青山研究院結合上半年調研并深度研究了 23 家不同體量、不同領域的典型環保企業,從中獲得了一些關于環保供需變革的洞察,本文就此展開,希望為大家帶來有益參考。
環企開始擔憂前景的背后
環保產業黃金十年的終結
在分析環保需求端的變革之前,我們先來討論環保企業為何普遍開始擔憂發展前景。調研分析發現,企業真正的困境并不來自業績的下滑,而是來自戰略的缺失或不明。過去十年是環保生意的黃金十年,絕大多數環保企業的高增長和商業模式建立在政策紅利之上。一方面鮮明的政策導向幫環保企業省掉了戰略制定這一關鍵環節,政策是行業的指示燈,市場的方向和規模都寫在政府的規劃中,環保企業照做就是。這也弱化了一些企業的戰略能力。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恰好進入可以支撐環保大規模投入的狀態,幾場大規模的治污攻堅戰落地,環保行業的大部分細分領域都迎來政策紅利期。但發展是階段性、周期性的,尤其是政策驅動的發展,狂飆之后少不了一腳急剎車。去年以來,這兩方面要素均出現了較大波動,政策方面的勢能已經釋放殆盡,經濟形勢正在面臨巨大不確定性。這種變動意味著環保產業的黃金十年已經終結,由此帶來的第一波反應就是新增工程項目的銳減,緊接著是環保企業業績的下滑。去年以來,我們看到不少叱咤行業的頭部企業業績出現拐點,原因正在于此。巨變之下,首當其沖的就是以工程為單一業務的環保企業,未來將面臨大規模退場。進場時有多熱鬧,退場時就有多冷清。一位環保工程公司負責人坦言,“商業模式的單一比業績下滑更加嚴重,手上沒有優良的運營類資產或者產品和服務在同行中缺乏競爭力,使得企業面對巨大挑戰。”就現階段的環保行業狀況而言,不具備絕對競爭力的單一商業模式本身就是戰略上的失誤之一。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擔憂發展前景,本質是政策的驅動力變弱之后,企業的戰略方向一時間陷入茫然。過去是跟著政策走,未來應該跟著什么走?這是大部分企業當前陷入困境的原因和未來要面對的挑戰,且破局的主要方向已然不再是政策,而是在于需求的變革。需求轉變之下,有些環保企業正在利用“大環境不好”實現彎道超車。運營時代環保需求的變革
省心、省事、省錢將是產業剛需
對于上述變革,一些企業的應變思維已經走在行業前面。在青山研究院近半年的各類主題調研中已經發現,很多環保企業老板的思維在發生一種轉變,即從政策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也就是“深挖需求”。一位上市公司企業負責人表示,“環保行業過去是以政策為核心,未來將轉變為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目前行業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即接下來會進入運營時代。運營時代不是一個停滯不前的時代,而是一個需求升級的時代。運營時代的最大痛點是能耗和成本,環保行業的發展重心會聚焦于此。未來環保行業的需求點將會從“有”到“省”轉變,具體而言就是“省心”、“省事”、“省錢”,“省心”是幫業主減少違規風險,“省事”是幫業主承擔更多專業事務,“省錢”是幫業主減少成本。尤其是在經濟下行趨勢下,“省錢”是第一剛需。進入運營時代,未來能幫助甲方或者能使自己運營的項目省心、省事、省錢,是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環保上半場各類業主建設了大量的環保項目,其中存在大量低質劣質的成分;在未來長期運行的考驗下,迭代優化的需求會重新冒出。省錢成為新需求突破口的另一個客觀情況是,我國的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粗放的成分,如能源管理、資源循環利用等。在此次研究中,我們發現有幾家企業在環保管家、能源綜合管理方面已經實現了良好進展。環保上半場是工程時代,是重資產時代,行業主導者基本上是國央企,下半場是運營時代,是輕資產時代,民營企業的創造性將成為行業新驅動。一位水處理企業負責人表示,“戰略性放棄在傳統主流賽道硬挺的思路、選擇一條足夠長的細分賽道持續深耕下去是大多數中小企業的歸途?!?/span>當前很多企業把戰略重心瞄向第二增長曲線,這是要慎重考量的。行業下行期,恰恰是守住基本盤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在惦記別人碗里的飯;如果企業暫時不具備切入其他賽道的時機和能力,守住基本盤度過階段性的波動期不失為良策。第二曲線不一定開拓,但基本盤一定要守住。深耕自己熟悉的領域,比另外開辟全新的賽道更加穩妥。注:關于環保賽道的選擇,青山研究院聚焦環保下半場發布的《中國環保產業趨勢洞察報告》進行了系統深度的分析,需要參考了解的朋友可戳此訂閱報告。
環企自己創造機會的時代
從傳統環保到新環保的轉變
環保上半場的核心需求是由政策主導,簡單來說就是幫助政府和排污企業把落下的功課給補上,需求明確、簡單且迫切,這也是很多企業上半場過得比較舒坦的原因。而下半場行業進入運營期,剛性需求會轉化成柔性需求,排污單位補上的功課要是實現全優,即上述“省心”、“省事”、“省錢”,需求和機遇在于環保企業自身創造。以膜產業為例,之前的需求點是能用就行,行業競爭點是價格,這個時候價格低是競爭力;隨著運營時間的延長,需求點轉變成了耐用才行,行業競爭點是品質,這個時候質量高是競爭力。正是在這種轉變之下,一些高品質膜企業在運營時代迎來了換膜需求的增長小高峰。也就是說,對于膜企業,研發生產出可靠耐用的產品就拿到了運營時代的機會。另一類情況是頭部重資產企業憑借資本和運營優勢通過橫向、縱向的整合來保持增長,典型者如瀚藍環境縱橫一體化的戰略布局、中原環保在大股東體內的資產整合、洪城環境收購固廢資產開拓第二增長曲線等。這是頭部重資產企業在運營時代的核心戰略,本質上仍然是在需求端升級效率。PPP 模式在環保領域的興起過程中,行業已經經歷了一輪由輕資產向重資產模式的業務轉型,整個行業因此進入環保大建設的盛宴中;隨著運營時代的到來以及國企的大整合,行業發展的重心又會轉移到輕資產模式上來。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企業在傳統環保業務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新業務,如路德環境在原有淤泥處理業務的基礎上衍生出了酒糟資源化,萬邦達則在傳統煤化工廢水業務縮減后深耕上游、切入了石油化工產品生產業務,仕凈科技在傳統煙氣治理的基礎上切入高純石英砂賽道、深化泛半導體產業上游布局。這些都是深耕一個領域并將企業核心能力進行衍生帶來的效果。由此可見,聚焦客戶、聚焦需求不但不會局限企業的發展,反而會打開企業的視野。很多環保企業把自身的服務范圍局限于環保圈,對于極具專業性、技術性的領域,聚焦有很大的必要性;但對于一些環保企業而言,大可以將自身核心能力用于多個場景,即此前文章中我們多次提煉過的“一種能力系統+多種應用場景”模式。在青山研究院的調研中能夠發現環保行業不乏高水平的專業團隊,但很多時候被局限在傳統環保概念的范疇下了,未來這類企業大可以將核心能力用于更多領域。環保行業長期以來幾乎沒有受到創新驅動、技術驅動,運營時代這種局面將隨著需求變革迎來改變,政策驅動將轉為監管驅動、資本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此外,需求端也在進化,一些產業巨頭鑒于自身在行業的高份額,索性自己開起了環保公司,比如養殖業、釀造業、鋼鐵行業等。另有一類需求是一些領域即便在有政策的情況下,需求也是逐漸釋放,行業逐漸發展成熟,這類領域需要從長計議。
需求轉變,戰略重啟
說到底,環保行業尚未真正歷經完整周期,一直以來政策主導一切。隨著政策驅動力的退場,企業需要圍繞需求、戰略、產品/服務創新等維度重新組織自身資源、真正搭建戰略布局。環保行業需求的底層轉變意味著行業的質變才真正開始。圍繞這一轉變,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變革和較量。在行業大分化、多元化的趨勢下,到了考驗企業應變能力的時候。關于下半場環保產業供應端和需求端的變革,青山研究院接下來將保持研究,成果也會陸續發布,請大家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