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23年全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及重點流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制定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等17項措施,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六水系、赤水河等重點流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打好農業污染治理攻堅戰。
2023年全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及重點流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為引領,持續打好農業污染治理攻堅戰,努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一、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一)推進化肥減量化。創建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實施化肥減量示范項目,集成推廣施肥新技術、新產品及新機具,打造化肥減量增效“三新”樣板。持續抓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建設,推進耕地輪作休耕,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開展肥料質量監督抽查,舉辦科學施肥技術培訓。2023年,力爭全省化肥使用量保持在上年水平。
(二)推進農藥減量化。制定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意見,建設一批智能蟲情(性誘)監測點,增配自動化、智能化監測設施,及時監測發布預警信息。積極爭取支持創建綠色防控基地,建設重點作物病蟲害防治示范樣板,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開展農藥質量監督抽查,舉辦2023年農民科學安全用藥培訓活動為契機,針對重點作物、重點區域、重點環節開展專題培訓,規范農藥經營和使用行為。2023年,力爭全省化學農藥同比減少1%。
(三)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提檔升級,規范畜禽養殖戶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繼續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改造提升糞污處理設施,建設糞肥還田利用示范基地,推進種養結合,暢通糞肥還田渠道。推廣養殖新技術,推進標準化畜禽養殖。2023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78%以上。
(四)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嚴格落實水域灘涂養殖規劃,科學調控養殖規模和密度,優化空間布局。持續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和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實施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池塘尾水治理,因地制宜推廣“稻魚+”種養模式。
(五)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持續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積極探索秸稈沃土、產業化和全量利用等技術模式,建立完善秸稈資源臺賬。加快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五化”利用,發揮秸稈綜合利用效益。2023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重點縣秸稈綜合利用率不低于90%。
(六)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開展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推動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落實回收責任,集成推廣典型回收模式。持續推進46個縣加厚高強度地膜使用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塑料污染治理聯合專項行動,加強地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全過程監管。2023年,全省農膜回收率保持在83%以上。
二、加強重點流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七)推進六水系(云南段)流域農業生態保護。貫徹落實“一河一策”方案,持續打好長江流域(云南段)、珠江流域(云南段)保護修復攻堅戰。加強六水系(云南段)流域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項目建設。加強長江、珠江、紅河和瀾滄江等水生生物關鍵棲息地保護修復,建立完善水生生物關鍵生境信息臺賬;以長江為重點,構建水生生物資源和棲息地調查監測體系,建設遺傳資源保存和利用體系,提升重要水生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存能力。2023年,六水系(云南段)流域持續實現化肥農藥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穩定在78%以上,完成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
(八)推進“九湖”流域農業生態保護。深入打好“湖泊革命”攻堅戰,督促指導各地嚴格落實“一調兩減”方案,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加強流轉土地管控利用;加強畜禽養殖管理,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水平;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提高衛生廁所覆蓋率。持續實施“九湖”流域“十四五”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廣綠色種養生態循環模式,培育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建立年度重點任務和問題清單,持續推進“一湖一策”省級重點工作,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產業轉型升級等試點示范項目建設。2023年,“九湖”流域持續實現化肥農藥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達88%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完成改造建設農村衛生戶廁16303座、公廁133座,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九)推進赤水河(云南段)流域農業生態保護。督促各相關州(市)、縣(市、區)嚴格控制流域內干流岸線30米范圍內農藥化肥使用,持續推進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膜減量、控水降耗“四控行動”;推進昭通市鎮雄縣生豬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提升改造20家以上,規范規模以下畜禽養殖糞污收集處置,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赤水河流域“十年禁漁”,持續實施威信縣2022年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斷面調查,加快智能監管平臺建設,提升禁漁執法監管和人防技防能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農村衛生戶廁、公廁建設,推動全流域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持續推進2022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雙十”涉農工程,加快推進新建和鞏固提升重點項目建設。2023年,赤水河流域持續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達9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完成改造建設農村衛生戶廁3000座、公廁57座。
(十)推進牛欄江(云南段)流域農業生態保護。緊盯《牛欄江(云南段)“一河一策”方案(2021—2023年)》任務目標,督促各相關州(市)、縣(市、區)推廣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加強流域禁養區監管,加快牛欄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線規模化養殖場配套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流域水產養殖管理,加強養殖尾水治理,持續鞏固牛欄江(云南段)“十年禁漁”成效,有序開展增殖放流;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村衛生戶廁改建,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面源污染保護治理工程。2023年,牛欄江(云南段)流域持續實現化肥農藥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達8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
三、抓實農業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
(十一)開展各類檢查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回頭看”。圍繞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長江經濟帶警示片、省委機動巡視等反饋問題,聚焦整改責任是否壓實、整改進度是否滯后、整改成效是否明顯、已完成整改問題是否反彈等,開展一次“回頭看”檢查。其中,對國家移交涉農問題整改實行全覆蓋檢查。
(十二)開展2022年國家移交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根據省推長辦明確的2022年國家移交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進一步細化任務分工,指導涉及問題州(市)研究制定問題整改方案,明確整改時限要求,逐條對照整改措施,建立完善問題整改臺賬,完成整改后及時按程序組織驗收銷號。
四、建立完善保障措施
(十三)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建立會議協調機制,聚焦“九湖”“兩江”重點流域,定期組織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工作推進情況,分析存在問題,安排部署下一階段工作。遇有特殊情況隨時召開會議,研究安排。建立信息報送機制,廳各相關處室、單位在召開工作會議前2個工作日,向牽頭處室報送工作進展情況,牽頭處室收集匯總后,報送分管廳領導。建立聯合督導機制,對國家和省級重點反饋問題整改開展檢查督導,涉及多個處室職責的,各處室適時向牽頭處室提報需求,牽頭處室及時征求其他相關處室意見,統一協調開展聯合檢查督導,減少檢查督導頻次,減輕基層負擔。
(十四)強化項目資金保障。精準把握國家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政策、項目、資金支持,主動協調省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做好項目統籌,對重點流域等生態環境敏感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傾斜支持。指導州(市)、縣(市、區)做好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積極申報項目,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力度。引導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多元化補償方式。
(十五)完善監測體系建設。持續實施耕地質量、農田退水、化肥農藥使用、養殖集聚區、農作物病蟲害等監測,采取更新改造、共建共享和新建相結合方式,優化監測點位布局,進一步完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建立監管和評估機制,定期開展監測情況監督檢查,分析評估監測信息,及時掌握農業環境質量監測情況。
(十六)強化污染治理科技支撐。建立完善省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家組,開展長期跟蹤和定期會商,為關鍵技術研究和重要政策咨詢提供支撐,對重點流域強化技術幫扶。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圍繞科學施肥用藥、農業投入品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開展研究攻關,盡快形成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模式與體系。
(十七)加強監督考核。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績效評估范疇,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明確年度任務與評估指標,客觀評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推動各地加強信息公開,拓寬投訴舉報渠道,發揮群眾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