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及典型案例。
以下為發布會文字實錄:
馮元群: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及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明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的戰略部署。圍繞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部署,我省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綠色轉型總抓手,成為全國首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試點,以實招硬招全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再上新臺階。今天我們召開新聞發布會,給大家通報我省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及典型案例有關情況。下面我介紹一下參加今天發布會的領導。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王以淼,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處長李小玲,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勝軍,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俞潔,省生態環境低碳發展中心主任何俊。
下面請王以淼副廳長作總體情況介紹。
王以淼: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向今天參加新聞發布會的各位記者朋友表示熱烈歡迎,向一直關心和支持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各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作為重要支撐保障文件納入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明確鼓勵先行先試,開展區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工作。
近年來,我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減污降碳協同工作的指示精神,始終把減污降碳協同工作擺在生態環境領域突出位置。2021年9月,省委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簽訂《共同推進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合作協議》,提出推進減污降碳協同。2022年初,省委省政府將減污降碳協同納入牽一發動全身重大改革內容。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制度體系。我廳提前謀劃,積極爭取,2022年9月,生態環境部復函支持我省建設全國首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介紹我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有關情況。
2021年以來,我們先行先試,積極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探索實踐。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印發《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創新區建設目標,梳理源頭防控、模式創新、提升協同能力等8方面29項具體工作任務,明確創新區建設的32項目標清單、47項任務清單、9項政策清單和24項評價指標體系。
二是建立工作專班。經省政府同意,成立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工作專班,廳主要領導任組長,成員包括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等19個省級有關單位,建立例會機制,通過任務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閉環化推進創新區建設。
三是率先發布協同指數。今年全國低碳日,率先發布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指數。指數包括協同效果、協同措施、協同管理3個維度,共24項具體指標,擬按季度發布各設區市指數,實現對協同效果和措施進展的定量化跟蹤、評估、反饋,并將指數納入設區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
四是實施減污降碳數字智治。上線“減污降碳在線”應用場景,建設6大子場景,初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數據管理、評價考核、試點建設、資源配置、形勢分析、咨詢服務等一網集成。
按照協同增效、源頭防控,政府主導、市場激勵,科技引領、優化路徑,數字賦能、機制創新四大原則,《方案》明確了“十四五”和到2030年的主要目標,提出加強源頭防控、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控制、推進水環境治理協同控制、推進固廢污染防治協同控制、統籌保護修復和擴容增匯、開展模式創新、創新政策制度、提升協同能力等8個方面內容,突出了路徑、制度和模式三大創新。
(一)推動重點領域協同減排路徑創新
一是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控制。包括推進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強工業源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強化移動源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推進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等4方面內容。到2025年,實現活性炭集中收集再生體系全覆蓋,60%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建成清新園區,打造60個工業源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標桿項目等標志性成果。二是推進水環境治理協同控制。包括深化水環境治理與溫室氣體減排協同、注重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3方面內容。到2025年,打造城鎮“污水零直排區”全覆蓋、1000家低碳生態農場和60個水環境治理與溫室氣體減排協同標桿項目等標志性成果。三是推進固廢污染防治協同控制。包括全域建設“無廢城市”、強化固廢綜合利用、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等3方面內容。到2025年,打造設區市“無廢城市”建設全覆蓋、沿海設區市“海洋云倉”全推廣和80個固廢污染防治協同控制標桿項目等標志性成果。
(二)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制度創新
一是強化減污降碳協同管理。將溫室氣體管控要求統籌融入環境管理全過程以及治水、治氣、治土、清廢等全要素中。在杭州市探索統籌排污許可和碳排放管理試點,在嘉興市試點建立減污降碳一體化監管體系,在湖州市開展“三線一單”協同推動減污降碳試點。二是完善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動麗水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安吉縣竹林碳匯交易、椒江區大陳島海洋藍碳交易等試點建設,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探索建立全省統一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三是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多元激勵機制。制定金融支持減污降碳協同的指導意見和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實施意見,指導麗水市加快首批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支持溫州、衢州等市納入后續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氣候投融資模式創新。支持寧波市開展碳資信工作。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和消費,建立綠色消費激勵和回饋機制。完善環境信用評價和綠色金融聯動機制。
(三)探索多層級減污降碳協同模式創新
一是開展不同類型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聚焦現代化國際大城市、工業型城市、數字經濟型城市和生態良好型城市等4大城市類型創新模式,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務、生產生活各領域。二是開展重點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聚焦石化、化工、紡織印染、造紙等八大類重點產業園區,積極探索符合園區特點的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模式,促進資源能源的集約節約高效循環利用,提升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水平。三是開展重點行業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聚焦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環境治理績效提升空間大的重點行業,推動一批企業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行動,探索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技術工藝,打造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標桿項目。
前期,我省充分發揮基層積極性和創造力,推進18個減污降碳協同試點、26個標桿項目建設,因地制宜探索減污降碳協同技術突破、管理優化、制度創新,打造首批5個典型案例。
一是余杭區數字賦能減污降碳協同。開發“余杭碳眼”,打造“碳普查”“碳分析”“碳管理”“碳服務”等場景,集成電力消耗、水資源消耗、大氣污染物排放、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等252項數據,建立36項評價指標。實現污染物及碳排放情況動態監測、科學評估、協同管理,形成與科技、金融、咨詢等專業服務連通聯動的管理服務體系,推動區域綠色低碳發展。
二是嘉興港區減污降碳協同綜合路徑。強化源頭低碳化,利用園區副產氫氣優勢,加速布局氫能全產業鏈。推進廢水協同治理,創新應用“硫代碳反硝化”技術,通過沼氣發電、上下游互補、數字化管控,年污染物減排1928噸、減碳1.8萬噸以上,年降低運行費用超7000萬元;推進固廢協同處理,創新應用“飛灰水洗+高溫熔融”技術,年綜合利用危廢15.9萬噸,打通了無廢城市“最后一公里”;推進廢氣綜合利用,謀劃建設40萬噸/年碳捕集綜合利用項目,打造污水處理、固廢利用、熱電企業碳捕集利用等減污降碳標桿工程。
三是上虞經開區減污降碳協同數字智治。評價體系標準化,創設企業減污降碳協同指數,覆蓋經開區規上企業,實現減污降碳綠色發展可評價。要素分配市場化,創新節余排污權二次分配制度,核算富余指標3961噸,每年產生經濟效益超過2000萬元。資源循環生態化,建立供應鏈協同關系220類,每年可促成危廢資源化利用16萬噸,節省處置費用5億元。監管閉環智能化,通過精準發現、智慧評價,對企業做到無事不擾、無時不在。
四是義烏市赤岸鎮循環產業減污降碳協同。將傳統造紙、印染產業廢棄物處置與能源供給需求相互耦合,結合“無廢城市”建設,高標準實現全域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高水平打造綠色造紙產業鏈、高效率利用城市污泥及餐廚垃圾、高質量推動全過程智慧管控,形成了固體廢棄物-廢水-廢氣資源綜合利用和協同處置的循環發展模式,每年可減少31.3萬余噸二氧化碳、149.0噸二氧化硫、139.4噸氮氧化物、83.7噸煙塵排放。
五是青田縣稻魚共生減污降碳協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以稻護魚,以魚促稻。在減污方面,稻魚共生系統比水稻單作系統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分別減少68%和24%,殺蟲劑的用量僅為水稻單作系統的3.24%;在降碳方面,每公頃可減少11.9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主要為甲烷和氧化亞氮),全年減排量約3393噸二氧化碳(當量)。
建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是生態環境部賦予我省的一項重要開創性工作,我們將全面落實《方案》各項任務舉措,加快我省減污降碳協同制度創新、模式創新、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間,打造20個創新城市、50個創新園區,建設200個標桿項目,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制度體系。
我省將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聚焦高水平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打造減污降碳協同創新高地的目標,努力扛起全國首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的使命擔當,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高水平縱深推進全省減污降碳協同工作,為全國提供浙江經驗和浙江樣板。
馮元群:謝謝王廳長的精彩介紹!下面,進入答問環節,歡迎大家提問,大家提問前先通報一下新聞機構的名稱。
記者:我是浙江日報的記者,請問浙江省這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對于浙江有何實際意義?
馮元群:綜合性的問題,請綜合處李小玲處長回答。
李小玲:非常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有以下的實際意義:
一是我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舉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二是推動實現“兩個先行”的有力支撐。我省是經濟大省,也是能源資源的小省。未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生態目標下能源結構調整的矛盾相對突出。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的結構性、根本性、趨勢性的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基于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我們錨定“美麗浙江”建設和“雙碳”目標,全面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推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
三是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有力抓手。對標“重要窗口”的目標定位,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浙江有深厚意愿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形成浙江方案和浙江樣板,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謝謝!
記者:我是天目新聞的記者。據說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擬按季度發布各設區市減污降碳協同指數,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指數設計的總體思路和應用?
馮元群:謝謝提問。這個問題繼續請李處長回答。
李小玲: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我介紹一下我們這個指數設計的思路和應用。
這個指數是我們省的一項創新舉措,設計的目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找不足。發現各地在減污降碳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到潛在的不協同的領域,為及時調整工作重點提供依據。二是明差距。我們這個指數是11個市都是以2020年全省的平均值為基準線進行評測,通過統一基線的評價,實現各地工作的橫向縱向比較,引導各地對標先進、比學趕超。三是定措施。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提高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成果的系統認識,推動工作策略及時優化調整。
為實現上述三方面的目標,指數設計主要考慮以下三方面原則:一是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覆蓋經濟發展、污染減排、環境改善、碳排放控制、協同管理等方面,聚焦關鍵要素和問題,突出重點領域、重點任務和工作特色。二是導向性原則。體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的引領和帶動方向,在指標上既包含了反映工作成效的結果性指標,也有反映工作推進情況的變化性指標。三是客觀性原則。按照可獲取、權威性的原則,優先選取經濟、環境、工業、能源等領域官方統計數據,通過“減污降碳在線”進行集成計算,以確保評估過程和結果的科學性、規范性與客觀性。
我省在“低碳日”率先發布減污降碳協同指數,得到了國內郝吉明、張遠航、高翔、賀克斌和王金南等多位院士專家的高度肯定,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較大反響,也得到了生態環境部的高度肯定。目前,這個指數是通過“減污降碳在線”按季進行發布,并納入全省設區市的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進一步發揮指數的指揮棒作用。
謝謝!
記者:我是錢江晚報的記者。我想提問一下,剛才提到了省生態環境廳開發“減污降碳在線”應用場景,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應用場景。
馮元群:這個問題主要是在線應用場景,主要是低碳中心負責,請何主任回答。
何俊: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減污降碳在線”是我省建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的重要數智平臺,一共建設了六個大的子場景,初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數據管理、評價考核、試點建設、資源配置、形勢分析、咨詢服務等一網集成。歸納起來就是“六個一”:“一本賬”,建立區域、行業、企業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一本賬;“一體考評”,一體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碳強度下降目標考核、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指數的動態發布、分析和提醒預警。“一鏈管”,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低(零)碳試點的申報、評審、建設、評估納入在線管理,實現碳普惠減排量登記注銷。“一體配置”,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的持有、交易情況動態分析,打通生態環境權益融資通道。“一體分析”,支撐形勢分析工作。“一鍵達”,為企業減污降碳工作提供政策、技術查詢和專家咨詢等在線服務。
謝謝!
記者:我是教育科技頻道的記者。想問一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離不開企業積極參與,我們省如何激發市場活力,提升企業參與感和獲得感,請簡單介紹一下,謝謝!
馮元群:這個問題再麻煩一下何主任。
何俊: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前面我也介紹了“減污降碳在線”的應用場景。我省一直以來重視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工作,在排污權、碳排放權方面都做出了積極探索。
排污權方面,我省作為全國首批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在全國率先實現三個“全覆蓋”:即省市縣區域全覆蓋、四項主要污染物全覆蓋、重點工業排污單位全覆蓋。截至2022年11月底,累計成交金額達157億元,占全國總量的一半。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的實施,落實了排污單位主體減排主體責任,以市場化手段有效推動了我省污染物減排和環境質量改善。
碳排放權方面,根據生態環境部統一部署,我省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自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在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144家,年覆蓋排放量約2.3億噸,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企業履約率達到99%以上,累計成交金額達到10.16億元。
此外,我們還積極探索省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支持麗水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安吉縣竹林碳匯交易、椒江區大陳島海洋藍碳交易等試點探索。根據《浙江省用于大型活動(會議)碳中和的碳普惠減排量管理辦法(試行)》要求,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本月上線了浙江省碳普惠減排量登記備案系統,完成首批9個浙林碳匯項目的登記備案,合計登記備案減排量80907.4噸,為推動多元化、可持續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模式在全省范圍落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謝謝!
記者:我是浙江經視的記者。我想問的是,碳監測在減污降碳工作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當前我們省在碳監測方面重點開展了哪些工作?謝謝!
馮元群:這個問題涉及到監測方面,有請省監測中心俞潔主任回答。
俞潔: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隨著“雙碳”工作的推進,碳監測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減污降碳工作中,碳監測發揮著“晴雨表”和“指揮棒”的重要作用。通過監測溫室氣體濃度和來源,掌握溫室氣體排放及演變規律,為減污降碳工作提供直觀、海量、可驗證的數據支撐,推動碳排放與污染物濃度的協同監測監管。換句話說,碳監測既能引導科學減污降碳,又能客觀檢驗減污降碳的工作成效,確保碳減排科學、有效、到位。
2021年9月,國家啟動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我省杭州市、寧波市、麗水市順利列入試點城市名單。近年來,我們立足浙江實際,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建設和數智測碳技術創新,碳監測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效。
一是統籌指導三個國家試點城市碳監測能力建設。三地共建成了17個城市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站、5個碳匯監測站以及超過80個小微站,并形成業務化運行模式。
二是全域推進“1+1+10”省級碳監測網絡建設。推進建設1個省級碳監測示范站,1個走航流動站,完成10個大氣監測區域站的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升級,著力構建要素完備、結果可驗證的高質量碳監測評估體系,全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碳監測浙江樣板。
三是積極開展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監測。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監測是減污降碳工作的直接抓手和發力點,作為火電行業碳監測評估試點先行地區,我省積極引導企業逐步開展二氧化碳排放監測。截至目前,全省有12家火電企業31個機組已裝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系統(CO2-CEMS)。
四是率先開展含氟溫室氣體(HFCs)自動監測。在全國監測系統中,我省率先開展了含氟溫室氣體工業園區專項監測和自動監測,目前已完成3個含氟溫室氣體自動監測站點建設,為含氟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制定和國際談判提供直接數據支持。
謝謝!
記者:我是浙江之聲的記者。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涉及源頭防控、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固廢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試點建設等內容,可以說每一項任務都比較艱巨。請問省生態環境廳會出臺一些什么樣的措施來保障這些任務完成呢?
馮元群: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到一些具體技術措施,請張院長回答。
張勝軍: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首先,我廳以“重點任務項目化”的思路,積極開展減污降碳協同項目儲備和管理。組織市縣生態環境部門開展項目申報,篩選一批必要性強、基礎好、預期效益顯著的減污降碳協同標桿項目。在此基礎上,我們建立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項目庫,納入生態環境領域重大項目庫統籌推進。
其次是資金上的保障。我廳對接省財政廳統籌用好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加大對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和標桿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并且正在會同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起草《關于金融支持減污降碳協同的指導意見》,用好用足金融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減污降碳協同工作。
此外,我廳還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專家庫的建設,組織有關專家開展“點對點”的技術幫扶活動,將先進技術和專業人才直接匹配到需求端,幫助解決技術難題。
謝謝!
馮元群: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發布會到此結束!有關有些記者朋友需要的具體材料,可以向我們的工作人員要。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真的非常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們對生態環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感謝在座的五位發布人。有關于一些其他方面的新聞,大家也可以關注“浙江生態環境”雙微。
再次表示感謝!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