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美麗浙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剛剛結束的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清晰地宣告了過去5年浙江經濟發展的“綠色”底色,也展開了浙江高水平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發展圖景。
浙江是中國首個生態省,從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到美好生活。在浙江,生態文明建設已不僅僅是其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板塊”,而是成為其探路“共同富裕”的樞紐和關鍵抓手。
從2003年開始,打造“綠色浙江”成為浙江省“八八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后近20年,浙江的追求和探索始終不變,從“八八戰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美麗浙江,浙江生態之美更加彰顯,正著力成為全域美麗大花園建設的省域示范。
“多年來,下姜村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一任接著一任干,從山林覆綠、治污換能、拆危拆舊、大整大治等基礎底子著手,主動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浙江省黨代會代表、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姜麗娟告訴記者,下姜村一步步從“臟亂差”蛻變為“綠富美”,先后建成全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4A級景區,不斷培育起農林采摘、精品民宿、研學培訓等新業態。
記者了解到,2021年下姜村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59元,高出杭州市平均水平10%,是2003年的14倍多。
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過程中,下姜村與周邊24個村跨區域抱團發展,成立了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先富帶后富、分享土地加盟、分種包銷、入股聯營等“帶富十法”。
如同下姜村的蛻變的一樣,浙江并非天生的“綠富美”,其蛻變是浙江政府和浙江民眾在致富理念上“雙向奔赴”開出的花朵。
從發展觀到生態觀,從生存觀到執政觀,如果沒有對“生態價值”的頂層設計,那綠色發展很可能只是空中樓閣。
探索建立具有浙江特點的常態化GEP核算和考核制度、創新生態補償機制、著力培育發展生態產品和生態資產交易市場、構建完善全領域統籌的生態環境感知體系……近年來,浙江不斷完善與生態產品質量和價值相掛鉤的財政獎補機制,生態環境領域的“綠色標尺”越來越全面、精準。
作為中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浙江省麗水市近年來針對GEP核算進行了深入探討。盤點綠色“家底”,把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流“賣”上大價錢;2021年12月,中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安吉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正式上線,發放首批碳匯收儲交易金和碳匯生產性貸款,讓“用空氣換真金白銀”不再是天方夜譚。
當前,浙江各地都在“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
“近年來,余姚市開展各類美麗城市載體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綠色低碳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導向,不斷提升發展‘含綠量’,編制重點管控目標清單,形成生態資源底圖。”浙江省黨代表、余姚市委書記傅貴榮表示,余姚著力把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加快生態產品價值高水平實現機制。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經濟與生態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下,生態文明建設正成為共同富裕的增長點。
“點碳成金”模式激活了山林經濟,溪口“奮斗公社、快樂老家”擦亮了未來鄉村金名片,繁榮的花菇產業帶動產業融合……浙江省黨代表、衢州市龍游縣委書記祝建東表示,作為連續兩次入選全省共富試點的縣和山區26縣生態工業樣本縣,龍游縣將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將重點放在提升生態產品的整體價值。
“聚焦共同富裕和現代化先行的宏偉目標,牢牢把握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色彩的要求。”袁家軍同志在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上作報告時表示。
袁家軍在報告中闡述了浙江今后五年將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全域推進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拓寬生態富民路徑。
這一個五年的約定深遠而廣闊,既承載著發展的“大愿景”,也蘊藏著民眾共富的“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