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農業農村發展的成色決定著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尤其是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實現由“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的歷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在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內涵特征。農業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是指以農業科技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主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提升農業要素優化組合而形成的先進生產力。
按照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要素特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新型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具有決定性的力量。隨著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傳統的農業勞動力存在著被智能化工具、“機器人”所取代的趨勢。而新型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科技素質和數字化技能,能夠滲透到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全過程,有效適應現代農業市場化、規模化的新要求。二是新型勞動資料。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運用的物質資料或者物質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相比傳統的農具和簡單的生物材料,新型勞動資料“新”在無人機耕作、智能牲畜監測、自主農業機械、智能設施農業等方面,它的應用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和農作物產量。三是新型勞動對象。傳統農業生產中,勞動對象包括土地、種子、農作物、農具、農畜等。新型勞動對象的范圍從土地向水域、草地、沙漠等國土空間拓展,向細胞工廠、植物工廠等領域延伸,拓展了農事活動的空間和技術邊界。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新型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者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實現三要素組合的優化升級。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梗阻。對標新質生產力和現代農業強國的本質要求,我國農業在科技創新、產業結構、人才支撐等方面還存在差距。一是農業技術力量薄弱。我國農業科技研發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在大型智能裝備、高端傳感器等關鍵核心裝備方面仍存在短板,部分前沿和交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重要種源、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和產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強,已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有待提升。二是鄉村產業體系發展滯后。首先,產業結構單一。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以附加值較低的傳統農業為主體,且相應的配套設施與政策支持不足,導致農村產業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農業的轉型升級。其次,部分產業項目追求“短平快”,項目長期發展能力欠缺。再次,不少項目低端單一,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導致產業發展動能不足。三是新型人才缺口較大,制約鄉村振興有序推進。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高等農林教育人才培養存在傳統人才較多、復合應用型人才少、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等問題,不能很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路徑。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推進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戰略部署,制定完善相關支持性政策。一是推進農業技術創新。未來農業發展呈現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等趨勢,這就需要面向科技前沿,聚焦動植物育種技術、農業生物藥物與生物肥料技術、農業生物質工程、智慧農業技術等,通過技術創新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二是推進農業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應當以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倡導發展立體、循環、生態農業種植養殖模式。加快發展鄉村旅游娛樂、休閑養生、電子商業等新興產業,鼓勵探索“認養農業”“云上農莊”“共享農業”等新型商業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產業多樣化發展。三是培育鄉村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通過組織農民技術培訓、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村創新創業等方式提高農民綜合素養,使其掌握現代農業發展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當然,在培養本土人才的同時,還需要積極引進外部人才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本文源自華聲在線,如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